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進與出

有人問我,這麼多醫療細節,我都是怎麼記住的,我的答案很簡單 「進」和「出」。把一切大項都以維持平衡,多什麼減什麼,缺什麼補什麼,這樣的思考來分類。

「有進有出」是健康品質的最高指導原則,以消化系統來說,吃的下、拉得出;以泌尿系統,喝得進、尿得出;以呼吸道系統來說,就是吸得進、呼得出,很簡單的。還有心情在這裡看我寫文的你,基本上就屬於這個類型。

通常生病的狀況也可簡單分為下列兩種

「只進不出」如果垃圾都不丟,家裡就會很亂,很可怕,住在裡面心情會很不好。身體也是這樣,一直吃但都不大便或是因為疾病大不出來,肚子就會被大便塞滿,一路塞塞塞,甚至從嘴巴淹出來(我是說真的)。愛憋尿也是,尿液一路從輸尿管淹到腎臟,腎臟壞死後,就是一輩子洗腎了。所以照顧此類病人,就是要出得多一點。在看我的文的你,今天便便了嗎?是不是在憋尿呢?

如果是肚子塞飽飽的,在肺臟不好的病人就會因為橫膈被頂上去,讓肺部不好下來,肺部很難擴張;在心臟不好的病人,則會讓心臟要更大力才能把血打出心臟。有點像是端午節都會回堵到交流道的那種感覺,一連串塞車的結果,會讓各系統有問題的人,更加嚴重。

「不進只出」像是尿崩症、厭食症、腹瀉、缺氧,照顧的方式就是缺什麼補什麼,基本上就是維持平衡的做法。身體各系統會交互影響,最困難的是找出那個不平衡的原因及預期有可能的其他症狀,那之後的處理就簡單了。不過這有待身體評估、學理的增強,以及各系統的融會貫通了。

舉個例來說,病人一直拉,這時就要同時補充水份、電解質、必要時要矯正酸中毒,如果是腰子不好的病人,還要同時密切注意腎臟功能,如果是肺臟不好的病人,則還要注意痰液是不是過稠咳不出來,而臥床的病人,皮膚是不是會破。

在加護病房裡,我們都在做什麼呢?

「能進能出」則是我們急性照護的目標了。一個COPD(肺硬掉,痰和CO2吐不出的一種病)的老伯不曉得第幾次插管進到我們病房,圓滾滾的胸腔裡下的肺臟缺乏彈性,像是扁掉的氣球,被濃濃的痰塞得滿滿的,厭氧菌在裡頭開轟趴,X光看起來發炎的十分嚴重。在加護病房裡,我們要用呼吸器給一點小壓力讓病人的肺可以像吹飽的氣球一樣,讓氧氣進到肺裡可以進到肺的深處,把氧氣送給最討厭氧氣的厭氧菌。

我們還會用ambu,就是急救用的那顆球,用外在人工的方式幫他做肺部復健,就是幫病人做深呼吸的意思,高級一點的呼吸器也是可以做到這點,但如果病人是清醒的,人工調整會讓病人比較舒服,想咳痰可以隨時咳。讓新鮮空氣進去,痰咳得出來:讓氧氣進去,二氧化碳排得出來。很快的,老伯就能夠下病房,直到下次他又不乖乖咳痰、不乖乖深呼吸,就又會被插管送到加護病房裡。

還有一個尿毒症的奶奶,因為買地下電台的藥所以吃到腰子壞掉。我們也是用洗腎機一點一滴的把她身體的毒素排出來,她沒有辦法尿尿了,那我們就用機器幫她尿。簡單講,加護病房的生理照護就是這樣。

另外,我們還要負責心理的能進能出。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常常和家屬間的關係很微妙,雙方都有好多話想說,但是見到面都說不出來。兒子很難表達對臥床母親的心疼,母親很難說出身體不好擔誤兒子的抱歉,於是雙方都在「媽~妳有沒有好一點?」「有~有好一點」「啊~你下班趕過來會不會很累?」「喔~不會累啦!」間問來問去。短短的二十分鐘精華會客時間,居然浪費在沉默與東看西看。

於是我們要引導家屬說說對母親的思念,引導母親說說對兒子的感謝。不會說話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安排一些簡單的小復健,讓家屬可以碰碰年邁的母親,藉由觸摸讓母親得到安慰,也讓兒子覺得自己有盡一份心力,不管最後病人是怎樣離開加護病房的,至少讓雙方的愛,能進也能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近熱門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