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去顫?電擊?碎碎念


PAD急救 衛生署參考國外經驗

作者: 陳逸格 | 中時電子報 – 2011年12月9日 上午5:30

 「本月1日再指導舉辦『民眾心肺復甦與早期電擊國際研討會』,廣邀美、日、德、韓專家,希望促進『公眾電擊』早日完成相關立法。」 拍拍手!政府推廣民眾急救真的是太棒了!值得做也該鼓勵做!因為有天倒地需要被救的可能是我或是我所愛的人!越多人願意做,我和我所愛的人就能相處越久! 

但習慣碎碎念的我,有兩件事想要提醒我們的政府該先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醫療行為除罪化」,而且是法律及民眾教育兩塊都要加速進行。醫療是一種傷害,不管是整型、美容塑身、開刀、服藥、傷口換藥、打針等等,某種程度上都是將化學的物品外服或內用進入身體產生作用,處置作用在某一處,一定會傷害某一處。像是用抗生素會有傷胃、傷肝的副作用、開刀切了一塊,就少了一塊、化學治療會掉髮、嘔吐等等,醫療本身就是傷害,不過是這樣的傷害結果,一般人可以承受。

 醫療在日常預期情況下都有這樣的特質,更別說在緊急情況之下所做的處置。胸外按摩隔著胸骨壓心臟,可能會弄斷了肋骨,倒楣一點還刺穿了肺,更別說人工呼吸亂吹一通,胃裡充滿了空氣,反而讓肺部無法擴張。但是,氣胸可以插胸管、胃脹氣可以插胃管,如果意外現場的人因為擔心不小心造成的傷害而停頓了3分鐘,只要3分鐘,大腦就可能有不可逆的影響,一條寶貴的生命也許就只能被囚禁在病床上無法移動的身體裡。所以唯有施救者沒有後顧之憂的搶先急救,才能在短短的180秒內和死神搶生命。

 另外一件是則是更改(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的中文用字-「公眾電擊」,改使用「公眾除顫」。從電擊改成除顫,除了符合原文意義,也更能夠讓民眾執行這樣的處置。我大概可以猜想政府是認為大家對於「電擊」這兩字比較熟,一下就懂這是電視上醫生只要看到心電圖呈現一條線(這是錯的,心臟亂抖才要除顫)就立馬那起兩片鐵版放在病人胸口,然後大叫不知道什麼東西,所有人都表情凝重的退得遠遠的,然後病人彈起來的那個行為,問題是,這對一般民眾來說,真的是過於驚恐了,連本人我在臨床要拿電擊板接近病人,都會有些膽怯,因為莫名的感覺自己也會被電到,更別說一般民眾了。

 可是除顫是非常重要的,PAD不像是醫院用的電擊片,它簡單易懂,而且還有語音指示,但是「電擊」這兩字就像是Pavlov 狗流口水的古典制約,帶著一種傷害他人的符號義;「除顫」相較下則是幫助病人心跳不要亂抖的善意作為。試著想看看,當有人說:「我要幫他電擊!」和「我要幫他除顫!」這兩句話所帶來的感受是否有所不同?記住,急救有一秒的延遲就有多一秒的損害,用一個幫助感較大的字眼,讓民眾直覺了解其所作為是幫助而非傷害。

 克服心理障礙是推廣民眾醫療的第一步。醫療除罪化再加上更改推廣用字成公眾除顫,給民眾一個保證善意作為不會受到懲罰,再增強民眾是執行救助而非傷害的信念,雙管齊下,讓我們的黃金時間的救助,能夠越快越早越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近熱門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