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可以介紹比較好的神經外科嗎?」

晚餐中,what's app 傳來訊息:「可以介紹比較好的神經外科嗎?」傳訊息的是曾經某次辦活動合作愉快的廠商,談不上熟,只是認識。

 我問:「請問是什麼症狀呢?」 醫護人員的身份,總是會讓身邊的人特別留住你的電話,在特定的時後告訴妳他為自己下的診斷及認知結果,然後讓你花很多時間去澄清其中的盲點及錯誤的所在,像是醫生不開殘障證明不代表他是爛醫生,而是政府規定、護理人員不肯優先幫你處理,是因為感冒發燒根本不需要掛急診、胸口悶悶不見得是心肌梗塞,可能只是褲子鬆緊帶太緊造成的腹壓上昇等等。 

再接著把自己花了十幾年、數十萬的學習成果及臨床經驗所得到的專業判斷以簡單的方式解釋說明,或是建議相關專科醫師,最後會在他半信半疑中說聲:「謝謝」後掛掉電話。而,這幾十分鐘的專業會談,理所當然的,免費。更煩人的是-他在下次遇見你時,仍會向你抱怨遇到爛醫師及爛護士,叫他開個藥、打個點滴都不肯!

我想這次應該又是個自我診斷「長骨刺」或是「坐骨神經痛」的狀況,覺得自己需要開個神經刀之類的,醫學,就像挫冰「任選四樣五十」一樣簡單容易。總之,他想要神外醫師推薦名單,也得先給我症狀吧?!

「車禍頸椎神經斷裂」他回我。

神經斷裂這麼冷靜沒有用打電話而是用APP,還有時間找其他醫師問第二意見,那麼他所定義的「神經斷裂」和我腦海中所浮現的Trama Blue應該是不同種;又或是真的是嚴重度極高,家屬(不可能是本人了吧!?)喝了過多紅茶,過份淡定了。

 「有醫生就快點處理,不要再挑了!」不曉得到底多嚴重,快去找一個專業醫師看看病人。快!快!快,搶在血塊、搶在壞死、搶在永久損害之前,快!快!快! 

「可是他們一直不給開」他說。

喔!喔!這病人應該是新鮮的,急診同仁想必又是飯沒吃,正在處理中。「病人在急診?」我猜想,如果已經到急診了,至少可以稍稍放心一點,只是神外不開刀,要嘛不用開,要嘛不能開,或者是醫生沒有三千萬的「誠意」而不敢動刀。

「進加護病房了」他回。

我告訴他不開刀一定有原因,請去先好好了解不開刀的原因。專業的判斷,有專業的理由,不是願意開刀的就是「好」醫師。 結束app,讓我感到有些困惑的是,他們現在是身在台北某教學醫院的加護病房裡,但還在找尋肯開刀的「比較好」醫生。

app給我的那個人約莫也只有二十五歲上下,這是不是說,在往下的那個世代,連傳統對於醫學「廟大和尚大」的信任感都消失?甚至可能我這個沒看到病人的路人意見都大過於臨床一線人員。現代,專業的知識建議比不上轉寄文章或是某個鄰居不求甚解的推論、講求信效度嚴謹科學研究,比不上大眾媒體上的「據研究......」、「疑.......」、個案的經驗大於大規模的統計、專家意見比不上連基本CPR都做錯的名嘴、法務人員覺得自己沒告贏一定是醫醫相衛。

這些不用負責任的言論,影響了病人遵從性、拖延了就診黃金時間、干擾了必要的醫療處置,最後卻全部由醫事人員買單。

 我們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最近熱門文章

推薦文章